Themed screening programme

CNEX香港專案計畫

紀錄片正在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藝術形式和關鍵性的文化實踐

第四屆日舞-CNEX紀錄片工作坊暨論壇

2014 年專案

Sundance日舞影展1984年由影星羅拔烈福(Robert Redford)創立,每年在美國猶他州總部舉辦影展,是全球獨立製片重要的發聲舞台。日舞學會紀錄片項目(DFP)專注於支援全世界紀實影像工作者製作反映當代社會變遷,尤其是人性關懷的紀錄電影。Sundance-CNEX紀錄片工作坊,期望通過工作坊與論壇,為華人獨立紀錄片創作者搭建一個與國際專家交流的平台。

 

中國社會的快速變遷,激發華人導演通過紀錄片留下時代印記。2011年,日舞開始把目光投向中國,與華人紀錄片平台CNEX合作,舉辦紀錄片工作坊,與中國的紀錄片創作者交流和指導。2011-2013的三屆工作坊共有31個項目參加,包括王久良《塑膠王國》,杜海濱《少年*小趙》,郭靜和柯丁丁《醉生夢死》,季丹《山坳裡的三個女人》,哈樂夫《晴朗的天空》,王文明《風沙線上》,賀照緹《風神少年》,王久良《塑料王國》,李海培《未婚媽媽》,張楠《我的生命線》,沈可尚《幸福定格》、傅榆《我在臺灣我正青春》等等的影片。

 

2014 第四屆日舞-CNEX紀錄片工作坊邀請到8位世界頂尖紀錄片導演、剪輯師、製作人作爲導師舉辦開放五場講座、一場論壇。

第一場:關於聖丹斯,關於紀錄片
5月7日(三) 17:00-18:00
Tabitha JACKSON (塔比瑟·傑克遜)
聖丹斯紀錄片項目(DFP)總監,在行業內已有20餘年的經驗,曾在英國第四頻道擔任藝術責任編輯。 傑克遜在英美兩國進行電影製作,題材涉及身份認同,歷史和社會公平。所獲獎項:影片《生存的處方:全球衛生挑戰》獲新聞與紀錄片艾美獎,影片《MOTHERLAND– A GENETIC JOURNEY》 獲皇家電視協會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金獎。

第二場:紀錄片講故事的建構方式
5月8日 (四) 09:30-10:30
Marc FRANCIS (馬克·弗朗西斯)
獲獎衆多,名譽全球的紀錄片工作者,被觀察家報譽爲”英國之星“。 其中最爲知名的作品是紀錄長片《黑金》,影片講述了主人公試圖幫助咖啡農逃離破產命運的故事,引發了支持公平貿易的全球行動。新作《中非遇》則被倫敦時報形容爲“爲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經濟發展體提供一個難得的草根視角”。馬克曾學習中文並在中國居住過一段時間。

第三場: 製作紀錄片:電影學院所學不到的寶典
5月8日(四) 10:45-11:45
Patrick CREADON (帕特里克·克里頓)
美國最頂尖的紀錄片團隊成員之一,曾兩次獲得聖丹斯評審團大獎提名。團隊第一部紀錄長片《文字遊戲》在2006年聖丹斯電影節上引發轟動,併成爲當年總票房第二高的紀錄片。之後的影片《債務美國》在2008年聖丹斯電影節進行了首映,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並被評論家選擇獎提名。

第四場:個人化的電影創作
5月8日(四) 12:00-13:00
Joe BINI(喬·比尼)
維爾納·赫佐格的御用夥伴, 他們共同製作了《小小迪爾特想要飛》、《灰熊人》、《忘夢洞》和《凝視深淵》等著名紀錄片作品和故事片《重見天日》及《壞中尉》等。由他剪輯並共同編劇的影片《羅曼·波蘭斯基:被通緝的與被渴望的》獲得了2008年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剪輯大獎和艾美獎最佳寫實類編劇獎。

第五場:從現實到虛構:一個東西方的愛情故事
2014年5月9日(五) 09:30-10:30

Morgan MATTHEWS (摩根·馬修斯)
曾獲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以獲格里爾遜獎提名的在英國第四頻道播放的 《2007南極洲戰役》一嶄頭角,隨後又爲BBC第二頻道製作了時長3小時的《THEFALLEN》,紀念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上犧牲的每一個英國軍人。皇家電視學會將之稱爲2008年最佳紀錄片。摩根也擔任過公司其他電影的監製,包括獲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皇家電視學會、格里爾遜獎的《7月7日:倫敦那一天》等。

 

第三屆聖丹斯-CNEX 紀錄片論壇
2014年 5月10 日(六)
09:30-10:30 開幕致辭
10:30-12:00 紀錄片的故事性和社會影響力
14:00-15:30 變化世界中的中國
16:00-17:30 電影人是如何煉成的?

論壇嘉賓:
王久良,1976年出生於山東安丘。2007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2007年-2008年創作有關中國傳統鬼神信仰的系列攝影作品。2008年開始北京周邊垃圾污染狀況的影像調查,至2011年完成 《垃圾圍城》系列攝影作品和同名記錄片。2012年至今紀錄片《塑料王國》及綜合影像創作項目《超級市場》製作中。

宋文,FIRST青年電影展創始人、藝術總監,每年通過FIRST嶄露多樣化青年電影作品,多數具有社會性批判議題和創造性思維,近年來推選影片有《美姐》、《京生》等。 同時爲新電影人奉上“訓練營”、“拍片季”、“創投會”、“實驗室”等成長項目單元涵蓋電影跨文化交流與教育、實驗性創作實踐對不同階段的青年電影人進行助推孵化,有目的地爲業界提供有成長價值的新鮮面孔。

張雅欣,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博士,現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電視節目研究所所長。主要教授中外紀錄片比較、電視節目創作等課程。其作爲總策劃、撰稿的多部大型電視系列片多次獲得國際大獎及中國十佳紀錄片等獎項。曾多次擔任中國紀錄片學術獎、北京國際電影節、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等多個獎項的評委。曾出版的著作《中外紀錄片比較》、《紀錄片比較研究:民衆文化的電視記憶》。

凌立,北京大陸橋文化傳媒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由凌立先生作爲出品人/總策劃的有日播電視欄目十餘個、周播欄目近百個,分別在國內340多箇中央和地方電視臺播出;主導或合拍的紀錄片數百小時,併發行至歐美50多個國家,成爲我國出口國產紀錄片數量最大的民營機構。由凌立擔任出品人/總製片人的獨創或合拍的紀錄片,在國內曾60多次榮獲包括金熊貓獎在內的各類獎項,在國際舞臺榮獲包括紐約電影節紀錄片大獎、芝加哥國際電影節紀錄片金獎等20多個獎項。

Tabitha JACKSON (塔比瑟·傑克遜),聖丹斯紀錄片項目(DFP)總監,在行業內已有20餘年的經驗,曾在英國第四頻道擔任藝術責任編輯。傑克遜在英美兩國進行電影製作,題材涉及身份認同,歷史和社會公平。所獲獎項:影片《生存的處方:全球衛生挑戰》獲新聞與紀錄片艾美獎,影片《MOTHERLAND– A GENETIC JOURNEY》 獲皇家電視協會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金獎。

Joe BINI(喬·比尼),維爾納·赫佐格 (港譯 : 華納荷索 Werner Herzog) 的御用夥伴, 他們共同製作了《小小迪爾特想要飛》、《灰熊人》、《忘夢洞》和《凝視深淵》等著名紀錄片作品和故事片《重見天日》及《壞中尉》。由他剪輯並共同編劇的影片《羅曼·波蘭斯基:被通緝的與被渴望的》獲得了2008年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剪輯大獎和艾美獎最佳寫實類編劇獎。

Patrick CREADON (帕特里克·克里頓),美國最頂尖的紀錄片團隊成員之一,曾兩次獲得聖丹斯評審團大獎提名。團隊第一部紀錄長片《文字遊戲》在2006年聖丹斯電影節上引發轟動,併成爲當年總票房第二高的紀錄片。之後的影片《債務美國》在2008年聖丹斯電影節進行了首映,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並被評論家選擇獎提名。

Marc FRANCIS (馬克·弗朗西斯),獲獎衆多,名譽全球的紀錄片工作者,被觀察家報譽爲”英國之星“。其中最爲知名的作品是紀錄長片《黑金》,影片講述了主人公試圖幫助咖啡農逃離破產命運的故事,引發了支持公平貿易的全球行動。新作《中非遇》則被倫敦時報形容爲“爲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經濟發展體提供一個難得的草根視角”。馬克曾學習中文並在中國居住過一段時間。

其他CNEX專案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