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med screening programme

CNEX香港專案計畫

紀錄片正在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藝術形式和關鍵性的文化實踐

2020年5月《酷兒騷動史》放映回顧

2019-2020 年專案

2020年5月我們在線上放映了4部與愛有關的紀錄片,包括《犀利姐小小報》、《天作之合》、《收容箱》及《酷兒騷動史》,其中《酷兒騷動史》設有線上分享會,我們很榮幸請得黃鈺螢博士 (Sonia) 擔任分享嘉賓。

 

黃鈺螢 (Sonia) 於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取得博士學位,研究範疇為女性情慾及酷兒身份。2013年創辦了香港第一個致力推廣女性藝術創作的獨立電影節「女影香港」,2018年與 Sallycoco 及 Eaton HK 聯合創辦 Women’s Festival Hong Kong。黃氏現為大學講師,教授與性別、流行文化及本土歷史有關的科目。

《酷兒騷動史》導演運用英國電影學會資料庫中的經典酷兒影片,從 1920 年代的珍貴新聞畫面,到當代知名的《墨利斯的情人》,講述英國一世紀以來的酷兒史,從受到宗教及社會歧視與迫害、最親密家人的反對與漠視、酷兒族群對自我和外界的恐懼、性解放後的酷兒情慾覺醒、愛滋病出現後的死亡陰影,集結百年來撼動人心的酷兒影像與聲音。

Sonia 表示,影片呈現了在不同的年代,英國社會用一個怎樣的視覺去看待同性戀。影片其中一段是訪問心理學家,她用受創傷來形容同性戀,反映過去5、60年社會流行用病理學的方法去理解同性戀。即使到現在,某些地方的主流看法仍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病。在醫學非常不倡明的時候,他們用非常落後、野蠻及不人道的方法來治療同性戀者。

大家經常會有同性戀是先天抑或後天形成的討論,Sonia 認為這種討論難以成立,是一個偽命題。正如問一個人是天生喜歡吃乾炒牛河抑或後天喜歡吃乾炒牛河一樣,是很難去分辨的。她認為先天和後天都有影響到人的性傾向,人有自己的性情傾向,後天接受的教育令他/她知道自己的感情/慾望要用什麼方法去表達。簡單地說,若同性戀全是後天形成,地球上根本不會有同性戀的存在,因為無論教育抑或流行媒介都是由異性戀主導的。

Sonia 指出,在法國的哲學家 Michel Foucault 寫的”History of Sexuality”裡,他的其中一個主要的論點是我們現今所認識的同性戀的概念,是一個現代的發明,是受科學、醫學、政治和宗教的影響而產生新的同性戀的概念。在現代的科學、國家的體制下,同性戀被轉變成特定的身份。現代國家駕馭人的性,因需要更多人力資源投入戰爭或生產,透過醫學、科學來控制人的性。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時流行優生學,對人的性進行醫學、科學的研究,例如怎樣令他們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如何令國家變得富強。引用這個邏輯,同性的性行為無法達至生育的目的,因此被認為是有問題的。

Sonia 進一步指出,同性戀的法律是有爭議的法律,是關於道德的法律。大部分的法律要有受害者。若兩名同性已過合法性交年齡、在雙方同意下私下發生性行為,並沒有受害者。為何同性性行為會變成一種罪行?大部分原因是基督宗教影響下的道德觀,亦有可能是國家機器的需要。

在1967年以前的英國,男性同性性行為是刑事的罪行。到1967年,《性犯罪法》規定在英格蘭地區與威爾斯地區,年滿21歲的男子在雙方同意的前提下,發生的私密性行為是合法的。到1969年時,英國想把這條法例引入香港,但當時遭到很多香港的華人團體反對,結果香港到1991年才將男性同性性行為除罪化。

那麼女性同性性行為是否合法?根據香港的法律,若不存在就等於合法的話,那麼女性同性性行為是合法的。但同性戀在法律上唯一出現的是他們的性行為,而且是男性同性性行為。女同性戀者在法律中沒存在過,連貓、狗、豬都在法律上出現,但女同性戀者沒出現過,她們被邊緣化。

背後原因或許是社會認為女同性戀者的性行為可被醫治或改正。女同性戀者不停遭受歧視,被排擠、懷疑。異性戀的世界期待女同性戀者終有一日變成異性戀者,其他同志則覺得女同性戀者 (尤其是較為女性化的) 的性取向不明顯,對同性戀的身份不夠投入,不夠忠誠。

在討論性傾向歧視法、同性婚姻合法化時,政府普遍的回應是社會無共識。Sonia 並不否定立法需要有一定共識的基礎,但法律也有其指標作用去創造共識。如果我們的法律是要保障一些少數的人,永遠都不可能有共識,那是否代表這些人永遠不需要受到保護?舉例來說,在以前黑奴合法化的年代,無論政策、議會,甚或流行文化,都是由白人主導的。這樣的社會不可能有共識去廢除黑奴。

若世界沒有同性戀的人,會限制了我們的想像。舉個例子,如果世界從來沒有紅色,不代表我們見到它的時候不會喜歡紅色或想要紅色。究竟我們天生覺得同性戀不自然,抑或這世界告訴我們同性戀是不對的?若我們的教育灌輸同性戀是不對的訊息,對同性戀者的心理狀態影響非常大。如果在一個同性戀自然的社會,他/她們現在因為性取向所受的壓力、抑鬱、創傷可能不會存在。

討論到同性戀者的關係分工時,Sonia 表示同性戀者的關係沒有異性戀者的關係那麼僵化。傳統婚姻觀念使我們覺得婚姻必然根據某一劇本、某種分工模式去進行。很多同性戀者的分工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一個是男,一個是女。一個是保護型,一個是溫柔型,由具有陽剛氣質的人去賺錢及下決定。相反,同性戀者的分工比異性戀相對平等。或是因為同性戀者沒有一個劇本可跟從,他/她們可自己發展出一個相對平等的、雙方商討下的一個模式。

 

 

有觀眾提到易服的問題,Sonia 向大家介紹 Genderbread Person 2.0,在社會上大家被生理性別 (Biological Sex) 定義為男或女,然後按這性別在社會上有不同的角色。社會告訴我們不同的性別應該要穿什麼,應該喜歡/不喜歡什麼,但人們不一定喜歡社會要求他/她們的性別表達 (Gender Expression),可以擁抱其他性別表達。喜歡非傳統性別表達的人,是否必然是同性戀者?答案是否定的,這與身份認同 (Identity) 未必有關係。吸引的傾向 (Attraction) 可分為性的吸引與感情的吸引。可能同性對於一些人來說也有性的吸引力,但感情的依歸還是異性,又或者反過來。

其他CNEX專案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