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舊創新:紀錄片的創作與賞析】1月29日影評人映後座談節錄
【喜舊創新:紀錄片的創作與賞析】1月份放映活動精選來自台灣、美國、伊朗及智利的紀錄電影,包括《築巢人》、《動畫醫神》、《出伊朗記》和《臨時偵探無限耆》。導演以各具風格的手法,以人文關懷及同行者的角度,呈現社會邊緣群體的故事。
影評人曾肇弘於1月29日出席映後座談,向現場觀眾就1月放映的四部片目,包括《築巢人》、《動畫醫神》、《出伊朗記》和《臨時偵探無限耆》進行賞析分享。他分析這四部電影的拍攝手法、敍事角度、並分享了紀錄片怎樣做到傳達人文關懷精神的功能。原來,他自己也面對著類似紀錄片主角的經歷和體會,是次觀映使他思考到很多東西,也跟觀眾分享他照顧家人的所見所聞。
我會由《臨時偵探無限耆》開始介紹本月放映的四部影片。《臨時偵探無限耆》是智利導演Maite Alberdi在2020年的作品。除了智利之外,也有很多國家合資製作及拍攝。這部影片歷時兩年製作,曾於香港國際電影節公映。雖然我之前沒有看過這部電影,我今次看完之後,覺得既好看又感動,因為我自己也有類似的親身經歷,所以我看電影的時候,把自己投入在紀錄片裡面的其中一個角色,亦會因應這個題材敍述。
導演Maite Alberdi曾經在本片中段出現過,在那家偵探社裡面有一面鏡子,可以隱約地看見她拿著攝錄機。我翻查過資料,導演很關懷弱勢社群,包括長期病患者。這個月的四部選片都是跟病患者和弱勢社群有關。《出伊朗記》的主角是一群難民。《築巢人》和《動畫醫神》分別來自台灣及美國,不約而同都是和自閉症患者有關。至於《臨時偵探無限耆》就是關於長者。實在老人院裡面,有不少長者都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情況。導演有一顆關懷的心,以我所知,她上一部紀錄片作品是以一個唐氏綜合症女生為主角。瑪蒂艾柏迪近來亦有新作,主題是認知障礙症患者,講述一個患上認知障礙症的男人,他的記憶逐漸消退的情況。因此她是一個很關懷弱勢社群的導演。
很多觀眾可能會認為《臨時偵探無限耆》的厲害之處就是拍攝方式。也許你們會認為它好像一部劇情片。無論在整體拍攝上,或者鏡頭、特別在音樂方面,你完全不覺得它是我們以往看過的紀錄片。紀錄片是很平實的,然而這部影片採用好像偵探片般的拍攝手法。它是紀錄片,但採用了一種劇情片的拍攝手法。例如音樂、一些可愛的道具,例如藏有針孔攝錄機的眼鏡等。而在他們招募一班老伯伯參加活動的場景,刻意採用一些在偵探片經常會聽到的輕快音樂。
起初我觀看這部電影時,也以為它是偽裝的紀錄片,後來繼續看下去才知道它真的是紀錄片。瑪蒂艾柏迪是一個專門拍攝紀錄片的導演。所以,可見紀錄片有不同類型的拍攝手法,用這種仿照、模仿劇情片的拍法亦是其中一種。導演好像在玩遊戲那般,嘗試用不一樣的方式來拍攝紀錄片,無論音樂、剪接方式都很趣致。意想不到的是,原來在南美洲國家,真的有人會聘請偵探做臥底,潛入老人院暗中視察,就像那些在商店裡面購物,但要隱藏身分暗中監察的神秘顧客,但是這位偵探則要到老人院裡面親身體驗。我覺得這個過程很戲劇性,因為要一個80多歲的長者學用視像通話和手機通訊軟件,而且片中也出現一些道具,都很有戲劇性。沙治奧老伯當時年屆83歲,因為他要去做偵探,所以就在這所老人院裡住了三個月。
我覺得《臨時偵探無限耆》整體上的處理手法跟我們以往看過的紀錄片非常不同。特別是跟《築巢人》、《動畫醫神》及《出伊朗記》比較下,它的不同之處更為明顯。因為上面提及的三部紀錄片具有紀實性,而且跟一向的紀錄片相似。至於本片明顯是別開生面,突破我們對於紀錄片的認識,完全是另一種新形式,是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
本片也有一些很有趣味的部分,我覺得它能夠營造出很輕鬆的感覺。其實本片的主題是很沉重的,在影片後段都是很沉重,講述老人家的孤獨、寂寞、無依無靠的情況,然而,它以一種輕鬆跳脫的手法處理,我覺得這樣會比較好。因為每當提到這些題材時,便會覺得他們很可憐,若太過悲天憫人的話,也許觀眾未必想看,不過有時候是需要用這種手法。所以,我在影評學會網頁發佈了一篇影評文章,文中我提及港產片《殺出個黃昏》(2021),由謝賢和馮寶寶主演,它是劇情片,但同樣都是講述長者無人照顧的慘況,不過以輕鬆手法表達出長者尊嚴是需要得到尊重。我覺得在某程度上有共通之處,嘗試用輕鬆手法處理。因此《臨時偵探無限耆》當然很成功。剛才有一個趕時間離場的觀眾跟我說,她認為這部電影非常精彩。
大家看完這部電影後,我覺得《臨時偵探無限耆》片中的那一所老人院其實並不太差。試試回想香港的老人院是怎樣,便會覺得那裡非常好。香港的老人院既細小、又狹窄。我有親戚曾經入住老人院,所以到過那裡。那裡很狹窄,加上在舊樓裡面,環境並不太好。相比之下,片中的老人院很大,裡面更有一個花園,而且環境看起來乾淨又舒適。不過,當你看電影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有一種孤獨感,即使它位於市區、面向大街,加上窗外可以見到一個廣場,環境看起來很好。但是當你看下去的時候,你會覺得那裡是一個被隔絕的地方。例如當中提及到有些長者一整年也沒有人來探望她;也有些情況是因為要防止腦退化長者走失,所以要鎖上門口大閘,防止他們稍一不慎之下走失的情況。即使這間老人院位於市中心,地點又非常方便,卻有一種被孤立和被隔絕的感覺。
本片的敍事發展也很有趣,介紹了幾位老婆婆的故事,以敍述女性為主,因為那裡比較多。沙治奧來到這間老人院之後,就像「稀有品種」般,這樣很有趣。沙治奧除了「稀有」之外,他也是個謙謙君子,穿上整齊的西裝,在老人院裡面生活,於是吸引了一班老婆婆的注意,又竊竊私語討論沙治奧是甚麼人。我留意到有些觀眾看電影的時候在笑,例如有一幕就是老婆婆坐在花園裡的鞦韆上,一邊摘花瓣,一邊輕聲說「他喜歡我」和「他不喜歡我」,這個情節雖然看起來有點老套,但原來她暗戀沙治奧。其實這位老婆婆已經在這裡住了很久,看起來也非常精神,不過有些院友缺乏家人照顧,甚至是獨身,於是就要在老人院居住。
也許你會感到奇怪的是,這明明是一部紀錄片,為何它像一部劇情片呢?我可以向大家分享一些資料。其實攝製隊早於沙治奧來拍攝之前,已經進駐老人院裡面,表示是來拍攝裡面的環境,令院友放下戒心,不會太過留意其實是本片主角的沙治奧,更甚是不知道他是臥底。
你會看見片中有一幕講述有一支倒吊的收音咪在鏡頭前出現,兩位老婆婆看見它之後,就在討論收音咪會否聽到她們的對話。由此可見,攝製隊拍攝時刻意製造一種錯覺,令長者放下戒心,不會太過關注他們正在拍攝的沙治奧。當然吧,觀眾也許感覺到,重點已經不是在於那個委托沙治奧進行監視的老婆婆有否得到妥善照顧。而且,沙治奧在片尾的自白也提及到,這個老婆婆的女兒好像很少過來探望,在整部戲從未現身,為何她會這麼緊張老人院看護有沒有妥善照顧母親?我覺得這些景象能夠令我們有所反思。
它最初像劇情片般滑稽和有趣,然而電影裡面的情節令你反思到長者被送進老人院之後,有一種好像被人遺棄、孤獨的狀態,這樣令他們有時會胡思亂想,也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例如有一幕就是一個戴眼鏡的老婆婆,她患有腦退化症,突然會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她感到很孤獨,於是很想哭泣,這些情況都可以在本片反映出來。因此,我覺得它是一部很難得的紀錄片。
我覺得這間老人院很好,環境很不錯,亦會為長者舉辦很多活動,譬如為他們舉辦生日會、在會慶的時候又會舉辦花車巡遊。如果換成在香港的話,這些活動幾乎沒可能發生。好像片中的老人院邀請了一班穿上性感運動裝束的啦啦隊隊員,為院友表演勁歌熱舞;院友又互相投票,選出誰是國王和王后,然後在街上舉行花車巡遊。這些活動在香港的老人院簡直是難以想像。如果在政府營辦的老人院,當然沒有可能,私營老人院更加不會有這些活動。所以我覺得這間老人院很好。
更甚是,這部電影令我反思到長者的孤獨感,它很成功地表達這個特點。當你看下去的時候,也能解釋為甚麼沙治奧當初願意應徵到老人院做卧底的原因。原來當時他的太太剛剛離世,既面對喪偶之痛,又感到寂寞和無聊。沙治奧的孩子都已經成家立室,他有女兒陪伴,更有孫兒。他在這種情況下應徵做卧底,或許能夠幫助他排解心中的鬱結,不會胡思亂想。
由此可見,本片顯示出長者的孤獨感,其故事立體之餘,人物也很豐富。雖然你未必會記得這幾個長者的名字,但是也會記得那一個懂得寫詩的「文青」老婆婆;有一個戴眼鏡的老婆婆,長年沒有人來探望她。那個患有腦退化症,會偷別人的東西、又會自己出走、經常嚷著媽媽來接她回家的老婆婆;還有那個暗戀沙治奧,身型稍胖的老婆婆。因此,你可以看到這部紀錄片裡面有很多角色,也可以很立體地看到老人院裡面的眾生相。它嘗試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探討一個非常沉重的課題。
……我覺得自己現在看這些題材的電影時會覺得感觸。我以往因為沒有面對類似問題,所以感受不深,看完便離場;這些電影令現在的我有很多反思、疑問和思考的地方。我作為兒子,怎樣可以令家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呢?特別是當要面對病症時,他可能會不懂照顧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又或是嚷著要找媽媽,而我那位家人也一樣,認知障礙症令腦部退化得像這個程度,完全是一片混亂,而我也面對這種情況。因此,我看得十分投入,這部紀錄片反映了跟我一模一樣的情況。我的那位家人也會問我究竟是誰,這真的會發生,非常切身。
我有時會覺得一些紀錄片,例如《伴生》……近年來,認知障礙症較為普遍,以《臨時偵探無限耆》來說,當中也有幾位長者患有此症,可見情況較為嚴重。其實達到一定程度的退化,便會失去認知能力,不能辨認到親人的樣貌、不能辨認到日與夜,不能辨認到男人還是女人,就算是自己的家也認不到。我深切理解長者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我的那位家人曾經問我是不是女人。所以,我覺得這些題材的紀錄片令我有多一重反思。
就好像1月28日放映的沈可尚導演的作品《築巢人》,紀錄片裡面需要照顧的是一個自閉症患者立夫,父親在家照顧他,但是你又會看見照顧者既要上班賺錢養家,更要照顧兒子。即使立夫能夠自理,但他經常發脾氣,有時候更有暴力行為。加上,立夫也喜歡收集舊蜂巢、地磚等物品,將之屯積在家裡。
近年來,大眾亦有討論一個議題,除了長期病患者外,同時亦會關注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在幾個月前,也曾經發生一些照顧者的倫常慘劇。有些照顧者因為自己年事已高,目睹子女患有長期病患,抵受不住壓力下自尋短見,這樣的情況很悲哀。照顧者最後無法再照顧別人,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精神和心理壓力都非常大。《臨時偵探無限耆》提及很少部分,不過《築巢人》顯示了這樣的情況。
《築巢人》在2012年拍攝,算是比較早期的電影作品,但其實當時已經令人關注那位爸爸的狀況。若大家看過的話,也可以再想一想這部紀錄片,當中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這是一個單親家庭,並沒有解釋父母雙方為何會分開,陳爸爸要照顧兩姊弟,包括患有自閉症的30多歲兒子。他在旅行社做領隊,不過有點諷刺的是,他認為出國工作反而是一種休息;回到家裡要煮飯、照顧孩子,反而使他感到很大壓力。
或許大家會對這一幕有很深的印象,更是一個很大的諷刺與對比。就是立夫生日的那一幕。我覺得導演很厲害,其實他們的家一眼便可以看完,也有很多雜物。當天其實是立夫的生日,陳爸爸為他煮了一頓飯、又買了生日蛋糕,打算在家裡替他慶祝,然而立夫發脾氣,甚至跟他對峙,令陳爸爸感到不高興,父子二人陷入僵局,頓時沒有慶祝生日的快樂氣氛。但是,在下一幕,陳爸爸要到馬來西亞帶團,剛巧當天有團友生日,大家非常開心,更為他唱生日歌。可見陳爸爸對著陌生人很開懷,會為旅客拍照留念之餘,又在酒店泳池舒暢地游泳。
有點令我感觸的地方就是,我發覺陳爸爸在工作期間對著陌生人,他才可以得到休息;當他回到家中,反而令他很大壓力。因此,我在影評文章亦有提及,也許大家看完後會覺得它不是一部令人感到舒適的紀錄片,它其實很灰暗。在最後一幕,父子二人到陽明山遠足,陳爸爸很快地走路,攝錄機拍攝他的背影逐漸在昏暗當中隱沒。同時,他的畫外音也有一種想和孩子放棄生命的暗示。有時候,當你達到臨界點時,情緒是會爆發的。我有時候會理解到自己身為兒子,要照顧一些長期病患的長者。有一句說話是「久病床前無孝子」。事實上,有時難免會有這樣的情況,因為子女既要工作,又要面對壓力,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大家也可以把另一個角度來看《築巢人》,因為片中的爸爸需要負責照顧長期病患者。
這幾年由於疫情關係,特別在安老院舍裡面,老人孤獨的情況特別嚴重。我覺得這樣會有很多後遺症,或者中間發生了很多事情,令這個問題更嚴重,尤其是對於一些身體比較健康的長者,情況更甚。但對於體弱的長者來說,可能他們也不清楚發生甚麼事……所以,我覺得《臨時偵探無限耆》能夠令人反思長者問題,特別因為出現了人口老化的情況。以往會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代人都比較長壽,年齡大多都有80、90歲,不僅在香港,在世界各國都是很普遍。人人都會面對年紀變老,也許會感覺孤獨和寂寞,其實很難面對它,但又沒有辦法,因為沒有一定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作為他們的親人,要多點關懷他們,是永遠正確的道理。
正如我剛才說過,《築巢人》的主題是照顧者,它是很難得的作品。我也可以談談《出伊朗記》。《出伊朗記》是Bahman Kiarostami導演的作品,紀錄了一班在伊朗非法居留的阿富汗難民。它大約於2018年拍攝,紀錄那些難民準備遣返阿富汗的情況。因此,這是一部在5年前拍攝的紀錄片作品。紀錄片有一個優點,就是能擴闊我們的世界視野。我們會覺得阿富汗是一個紛亂之地,為何有一班人要回鄉呢?由於美國在2018年恢復制裁伊朗,導致當地幣值大跌。這班阿富汗難民發覺到伊朗出現經濟不景的情況,與此同時,阿富汗當時局勢相對穩定。現在並非如此,因為在一兩年前,塔利班成為了阿富汗的統治者,也可能出現逃亡潮。不少阿富汗難民當時很想回鄉,然而他們大多都是無證的非法入境者,因此這部紀錄片很特別。
在拍攝方面,它的拍法都是在紀錄片裡常見的,就是在難民營櫃枱,捕捉伊朗官方職員與難民之間的對話,而全片都是這樣,拍攝很多難民的眾生相,藉此知道他們要回鄉的原因,原因都是千奇百怪,雖然一問一答可能會感覺單一,但是也很有趣,原來他們各有不同的原因,比較普遍的是由於伊朗幣值大跌,使他們難以謀生,因此決定回國。當中也有一些原因,譬如治病,這令我感到難以想像,阿富汗的醫療情況可能很惡劣,為何他們要回國醫治呢?有些人則表示要回鄉做儀式,有些人離世了,想把遺體運回家鄉安葬,有千奇八怪的理由,這些都很有趣。
為甚麼他們能夠無證入境伊朗呢?可能最初他們入境伊朗時是用一些假名、虛報年齡等等,身上又有一些紋身,所以我覺得《出伊朗記》既特別,又趣致。雖然它並不長,但是我覺得很有意思。
在2021年,塔利班再次成為阿富汗的統治者,我感到有點懷疑,在片中離開伊朗的人回國之後,會否再次逃到伊朗?因為有些人身上有紋身,塔利班並不允許這樣做,若身上有紋身的人還在阿富汗的話,他們可能會受到宗教刑罰。塔利班分子很熱衷他們的宗教,以紋身為例,你們也可能看見有些難民的身上有紋身,但是塔利班分子會覺得這樣做並不合理。基於以上原因,我覺得《出伊朗記》有其價值。
我們常常覺得觀賞紀錄片有個重點,除了能夠認識世界之餘,更有一種人文關懷,對於一些弱勢社群例如長者、難民、長期病患者和照顧者等等,往往都是被忽視的人。香港近年來也有改善,若是跟外國相比,也不太多紀錄片。台灣有很多人拍紀錄片,而香港近年來的紀錄片作品也可以令主流觀眾接觸,好像《給十九歲的我》(2022) 也是紀錄片,早期有《音樂人生》(2009)。
以前也有一部探討長者題材的紀錄片《伴生》(2016),是以長者為主角,但以長期病患者為主題。所以,大家看完之後,想關注一下長者或長期病患者,不妨看一看香港類似題材的紀錄片,例如《伴生》,它由東華三院委托,講述一些長者的故事,它很感人。另一部《燈亮時》(2018)是講述一班殘障人士的故事,若大家有興趣深入了解,也不妨看看。近年來,本地對於這些議題增加了關注。
我也談談《動畫醫神》。它在2017年拍攝,來自美國。本月放映的幾部紀錄片都是曾經獲獎或者獲得提名,《動畫醫神》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提名、辛丹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紀錄片組);至於《築巢人》亦曾獲得台北電影節的獎項。這兩部電影都以自閉症為題材,但兩者角度不同。《築巢人》講述照顧者的故事,《動畫醫神》以自閉症患者為主角。近年來,香港社會對自閉症患者增加關注,但我暫時未見到有導演以此為電影題材。
大家看過的話,會覺得這個故事很有趣。主角歐文是一個自閉症患者,他3歲時突然不再說話,好像跟家人隔絕了。過了幾年後,他突然開口說話,溝通橋樑就是迪士尼卡通片。在那幾年裡,歐文不斷看很多卡通片,原來他把對白統統記下來,還要背得滾瓜爛熟。有一天,他竟然說出一句卡通片裡面的對白,然後發現這些卡通片成為他與外界重新接觸和溝通的橋樑,因此得名《動畫醫神》,英文名是Life, Animated,就是關於動畫。
歐文當時拍攝的時候中學畢業,透過動畫這個渠道來解開他的心窗,所以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當然吧,《動畫醫神》整部電影拍得比較正面,《築巢人》則比較灰心,因為它講述照顧者的無力感、一個疲憊的父親要照顧自閉症的兒子。《動畫醫神》比較正面,也有陽光氣息,事實上,歐文的家庭背景也較好,因為他的父親是著名記者,曾獲得新聞獎項,又得到家人的愛護。我覺得家庭關懷很重要,使他能夠在備受保護的環境之下成長。因此我覺得《動畫醫神》是一部比較正面的電影。
無論是怎麼正面也好,這些人士到了一定年齡,又或是離開校園後,也需要面對工作、愛情、會否和家人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動畫醫神》的後半段講述歐文要搬出去獨居,不再跟父母同住,究竟他會怎樣生活呢?他也會拍拖,他怎樣跟女孩子相處呢?他也面對一些困難。而在工作方面,他可以做一些簡單工作,譬如戲院服務員,對他來說是一些挑戰。所以,《動畫醫神》的處理相對上沒有那麼沉重,反而輕鬆、正面一點,沒有沉重和悲慘的感覺。
我覺得紀錄片有不同的拍攝方法,在本片除了嘗試真人講述、拍攝歐文的成長片段外,因為對主角來說,迪士尼動畫對他有很大影響,所以加入一些動畫元素。有一些黑白的線條「畫出」歐文的成長經歷。同時,也有一些彩色圖案來描繪他心裡面的一個故事。歐文雖然是自閉症患者,但他的心中有一個故事,當中有不少迪士尼動畫角色在故事裡面出現,我覺得很特別。
所以,紀錄片也有很多不同的展現方法。我覺得這幾部紀錄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些是從照顧者的角度,會比較灰暗;《動畫醫神》則正面一點,更加入了一些動畫元素;《出伊朗記》好像一些我們經常看到的正式紀錄片那般,具有紀實性,拍攝對話的場面。又或是像《臨時偵探無限耆》,嘗試用一些劇情片或類型片的方式,講述一個很沉重的課題。
我看過一些關於女導演的訪問,她表示早於沙治奧到老人院當卧底之前,攝製隊當時其實早就在院內拍攝,原因是令老人院職員及長者以為他們的目的是拍攝環境,並不知道實際目的就是進行調查。因為《臨時偵探無限耆》拍攝沙治奧在這所老人院進行調查的過程,而這所老人院也很大,雖說院內有職員,但一個長者拿著手機,就算是拍攝也沒有問題。不過,現在看起來有太聚焦的感覺,令人覺得攝製隊在那裡拍攝一個正在進行調查的卧底,竟然也沒有人發現嗎?若在那一所老人院的環境裡面,畢竟三個月的過程,要把大量片段剪輯,也許他們在院內到處拍攝,為何職員並沒有發現呢……也可以說是拍攝的理由。我看過一些資料,原來那所老人院只知道有一隊人在拍攝,但就不知道有一個卧底正在進行調查。
當然吧,《臨時偵探無限耆》的處理方式有點令人看起來覺得像劇情片,而不是紀錄片。我也有一個疑問,就算翻查一些訪問文章也找不到解釋。近日,網上也有一些關於紀錄片拍攝倫理的爭議和討論。於是,我想到了片中的長者其實並不知道他們在拍攝紀錄片,他們也會有家人,究竟是否恰當?有時候,我也會反思一下這件事。首先是沙治奧,然後是其他身體狀況不是這麼理想的長者,可能他們的家人未必知道這件事。既拍攝了他們,又把片段放在一部紀錄片電影裡面,這是一個關於拍攝倫理的情況。不過,我找不到她曾經提及這個問題,因為這間老人院裡面人數眾多,可能有些家屬並不想自己的長者出鏡,把他們不好的東西展露於人前。這個重點也很值得反思,我也會想到導演有沒有處理這個問題?雖然沙治奧的女兒知道他參與拍攝,但是其他長者的家人也許不知道,長者自己也可能不知道這件事。
我覺得這幾部紀錄片都十分出色,各有不同角度,我覺得看完之後也會有一些可以深思和反思的地方,而這就是紀錄片的優點。謝謝各位。
曾肇弘為2月選片撰寫的影評刊載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站(按此)。
https://www.filmcritics.org.hk/zh-hant/node/3138
簡介:
曾肇弘現為電影文化中心(香港)主席,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文學碩士,他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香港演藝學院客席講師。文章散見於《星島日報》、《虛詞》等。